凝固点降低法测摩尔质量实验-大万科教

2018-06-05
来源:

实验四凝固点降低法测摩尔质量


一.目的要求


1、测定水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尿素(或蔗糖、葡萄糖)的摩尔质量

2、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定技术,并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质的理解

3、掌握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当稀溶液凝固析出纯固体溶剂时,则溶液的凝固点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其降低值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微信图片_20180605183653.png(Ⅱ-2-1)式中,ΔTf为凝固点降低值;微信图片_20180605183939.png为纯溶剂的凝固点;微信图片_20180605183943.png为溶液的凝固点;微信图片_20180605183946.png为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微信图片_20180605184101.png为溶剂的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它的数值仅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B(g)和溶剂WA(g),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为

微信图片_20180605184147.png         (Ⅱ-2-1)

式中,MB为溶质的摩尔质量。将该式代入(Ⅱ-2-1) 式,整理得:


                 微信图片_20180605184228.png              (Ⅱ-2-2)

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微信图片_20180605184101.png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微信图片_20180605184342.png,即可根据(Ⅱ-2-2)式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微信图片_20180605184432.png

显然,全部实验操作归结为凝固点的精确测量。其方法是:将溶液逐渐冷却成为过冷溶液,然后通过搅拌或加入晶种促使溶剂结晶,放出的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当放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此固液两相平衡共存的温度,即为溶液的凝固点。本实验测纯溶剂与溶液凝固点之差,由于差值较小,所以测温采用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

从相律看,溶剂与溶液的冷却曲线形状不同。对纯溶剂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1-2+1=0,冷却曲线形状如图Ⅱ-2-1(1)所示,水平线段(原因:凝固后放出的凝固热补偿了热损失)对应着纯溶剂的凝固点。对溶液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2-2+1=1,温度仍可下降。这是由于溶剂析出后,剩余溶液浓度逐渐增大,溶液的凝固点也要逐渐下降,在冷却曲线上得不到温度不变的水平线段。其冷却曲线如图Ⅱ-2-1(2)所示,不出现水平线段。如果溶液的过冷程度不大,可以将

微信图片_20180605184508.png

图Ⅱ-2-1 溶剂与溶液的冷却曲线

温度回升的最高值作为溶液的凝固点;若过冷程度太大,则回升的最高温度不是原浓度溶液的凝固点,严格的做法应按图Ⅱ-2-1(2)中所示的方法加以校正。

三.仪器和试剂

微信图片_20180605184542.png

凝固点测定仪                       1套

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0.001℃)    1台

分析天平                           1台

水银温度计(0~50℃)                 1支

压片机                             1台

移液管(25mL)                       1支

尿素(A.R.)                    蔗糖(A.R.)

葡萄糖(A.R.)         粗盐         碎冰


四.操作步骤


1、调节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

按照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的调节方法调节测量仪。具体使用参考课本后面仪器部分。

2、调节寒剂的温度

取适量粗盐与冰水混合,使寒剂温度为-2~-3℃,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搅拌并不断补充碎冰,使寒剂保持此温度。

3、溶剂凝固点的测定仪器装置如图Ⅱ-2-2所示。用移液管向清洁、干燥的凝固点管内加入25mL纯水,并记下水的温度,插入调节好的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的温度传感器,拉动搅棒,同时应避免碰壁及产生摩擦。

先将盛水的凝固点管直接插入寒剂中,上下移动搅棒(勿拉过液面,约每秒一次)。使水的温度逐渐降低,注意观察温差测量仪的数字变化,直到温度稳定为止,此温度即为水的近似凝固点。取出凝固点管,将管外冰水擦干,用手捂住管壁片刻,同时不断搅拌,使管中固体全部熔化。将凝固点管放在空气套管中,然后将它们放入寒剂中,缓慢搅拌,使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降至近0.7℃时,自支管加入少量晶种(如:小钢球),并快速搅拌(在液体上部),待温度回升后,再改为缓慢搅拌,直到温度稳定为止,重复测定三次,每次测量数值相差不超过0.006℃,三次平均值作为纯水的凝固点。

4、溶液凝固点的测定

取出凝固点管,用手捂住管壁将管中冰溶化,用压片机将尿素(或蔗糖、葡萄糖)压成片,用分析天平精确称重,其质量约使凝固点下降0.5℃左右,自凝固点管中加入样品,待全部溶解后,测定溶液的凝固点。测定方法与纯水的相同,先测近似凝固点,再精确测量。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五.注意事项


1、搅拌速度的控制是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每次测定应按要求的速度搅拌,并且测溶剂与溶液凝固点时搅拌条件要完全一致;此外,准确读取温度也是本实验的关键所在,应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三位。

2、寒剂温度对实验结果也有很大影响,过高会导致冷却太慢,过低则测不出正确的凝固点。

3、纯水过冷度约为0.7~1℃(视搅拌快慢而定),为了减少过冷度,可加入少量晶种,每次加入晶种大小应尽量一致。


六.数据记录和处理


1、由水的密度,计算所取水的质量WA。

2、由所得数据计算尿素(或蔗糖、葡萄糖)的摩尔质量,并计算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


七.思考题


1、为什么要先测近似凝固点?

2、根据什么原则考虑加入溶质的量?太多或太少影响如何?

3、为什么会产生过冷现象?如何控制过冷程度?

4、为什么测定溶剂的凝固点时,过冷程度大一些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而测定溶液凝固点时却必须尽量减少过冷现象?

5、在冷却过程中,凝固管内固液相之间和寒剂之间,有哪些热交换?它们对凝固点的测定有何影响?


八.讨论


1、理论上,在恒压下对单组分体系只要两相平衡共存就可以达到凝固点;但实际上只有固相充分分散到液相中,也就是固液两相的接触面相当大时,平衡才能达到。例如将冷冻管放到冰浴后温度不断降低,达到凝固点后,由于固相是逐渐析出的,当凝固热放出速度小于冷却速度时,温度还可能不断下降,因而使凝固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因此采用过冷法先使液体过冷,然后突然搅拌,促使晶核产生,很快固相会骤然析出形成大量的微小结晶,这就保证了两相的充分接触;与此同时液体的温度也因为凝固热的放出开始回升,一直达到凝固点,保持一会儿恒定温度,然后又开始下降。

2、液体在逐渐冷却过程中,当温度达到或稍低于其凝固点时,由于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这就是过冷现象。在冷却过程中,很少有过冷现象是合乎要求的,过冷太甚或寒剂温度过低,则凝固热抵偿不了散热,此时温度不能回升到凝固点,在温度低于凝固点时完全凝固,就得不到正确的凝固点。因此,实验操作中必须注意掌握体系的过冷程度。

3、当溶质在溶液中有离解、缔合、溶剂化和络合物生成等情况存在时,会影响溶质在溶剂中的表观摩尔质量。因此为获得比较准确的摩尔质量数据,常用外推法,即以公式(Ⅱ-2-2)计算得到的分子量为纵坐标,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外推至浓度为零而求得较准确的摩尔质量数据。

4、控制过冷深度是本实验的关键技术,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控制过冷深度通常有加快搅拌速度和外加晶种两种方法。通过控制搅拌速度来控制过冷深度难度较大,实验结果较难重复;外加溶剂晶粒作为晶种,可使过冷液体立即结晶,使液体温度回升到凝固点,在实验中至少要测定6次凝固点,6次加入的晶粒会降低溶液浓度,造成所测摩尔质量偏低。为了减少浓度造成的误差,经过实验,采用-4℃的小钢珠代替溶剂晶粒,收到明显成效,这种控制过冷深度的方法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体系中。


九.参考文献


1、孙越、刘懿、冯春梁,介绍一个绿色物理化学实验-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葡萄糖的摩尔质量,大学化学,2007,22(4),44-46。

   2、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编,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00年,上册,第217页。

3、复旦大学,蔡显鄂等修订,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4、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组,物理化学实验(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阅读43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