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因国家需要3次改变研究领域,科研成果不署名

2020-01-20
来源:
“我为自己树立的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


他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激光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生3次改变研究方向,为国家科研事业奉献一生。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因其一生在科研方面的巨大贡献,

2016年1月4日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因国家需要3次改变研究领域,科研成果不署名


张存浩院士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很“特别”。


出生于1928年的张存浩,

在1947年,年仅19岁的他获得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48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爱阿华州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学习

,他本应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但他却在1950年,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提前回国。当时,很多人对此不解,但张存浩这么做是因为满足国家需要。众所周知,当时中国的条件还十分艰苦,从上到下都不富裕,但是张存浩并不留恋国外优渥的条件。而且回国后,

他谢绝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4所京区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请,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可见他并不在乎优越的条件,若是真的在乎,他完全可以留在国外。

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因国家需要3次改变研究领域,科研成果不署名


张存浩60多年的科研经历,3改研究方向,都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


上世纪50年代,张存浩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的研究中,该研究是煤炼油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直到60年代,中国急需要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国际形势变得复杂,他又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的研究。

70年代至90年代,张存浩再一次调整科研方向,集中在激光领域的研究。


“时代发展了,应在‘国家需求’与‘自由探索’间找到平衡”。


这就是张存浩的科研之道,国家所需,就是他科学研究的方向。

张存浩一生都在围绕国家需求搞科研

,这就是他特别的地方之一。张存浩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现如今,

很多人年轻人在导师的带领下搞科研,许多科研人员要面对一个最为普通的问题,就是研究成果发表的时候,署名的问题

。甚至这样的问题,一直被很多人诟病。没有经历过这一过程,很难理解这其中的五味杂陈。

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因国家需要3次改变研究领域,科研成果不署名


“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


然而,一旦出了成果,张存浩从不“抢功”,总是将机会留给年轻人。

曾经有两位科学家都要将论文署上张存浩的名字,但是都被他谢绝了,而这样的胸怀并不是谁都拥有的

,也是他特别的地方之二。尤其是面对重大科研结果,有几人能够平常心面对,甚至出现抢夺署名也是常有的事情。


显然,张存浩院士为很多人做出了表率。


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张存浩院士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知青年人才对于国家科研发展的意义。

他将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赠给了大连化物所,并设立奖学金

,用来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希望他们能为国家科研奉献青春和力量。张存浩院士一生获得了诸多殊荣,

因国家所需调整科研方向,面对重大成果总是将机会让给年轻人

,这样的院士值得尊敬!






转载的

阅读3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